人民日报:取消审批马拉松咋跑
诞生于2003年的“厦马”在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推动下,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
01163712015-01-06 11:10     来源: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非厦门马拉松莫属。作为国内数得着的马拉松赛事,“厦马”已经连续8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更重要的是,在松绑赛事审批,鼓励民间办赛的背景下,“厦马”如何破题,能否为国内马拉松赛事送来春风——1月3日鸣枪的“厦马”,承载的意义非同以往。诞生于2003年的“厦马”在马拉松大家庭中年龄尚小,但这不影响她获得20多家赞助商的青睐,社会反响也不容小觑。在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推动下,“厦马”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


融入市民生活,厦门马拉松的经济效益越发显著


“鹭岛”的海风吹面不寒,反而带有清爽的舒适,南国1月的宜人气温和湿度正是“跑马”的好时节。诞生于2003年的“厦马”把比赛日期固定在新年的第一个周六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走在厦门的街头,醒目位置很少能看到有关“厦马”的海报或横幅,但一位卖沙茶面的大妈主动发问,“你是来参加 厦马 的吗?听口音不像本地人。”看着记者一身羽绒服打扮,“刚到吗?现在旅馆可不好订,都被参赛的住满了。”大妈一边说一边指着对面的一家酒店。大妈满口的“厦马”,顿时让记者觉得关心海报实在有些多余。


某种程度上,“厦马”的成功标志不是有多少顶尖高手参赛,而是大批草根“跑马”爱好者的口碑和热情。来自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双重助推,悄然点醒了多年以来如何办赛、为谁办赛的混沌谜题。


自2010年以来,随着参赛选手的显著增长,“厦马”渐成规模,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随之而来。据“厦马”品牌运营负责人张思杰介绍,2014年“厦马”给厦门旅游业带来高达90亿元的收益,2014年给厦门企业带来各项直接营业收入总计2.61亿元。“厦马”在呈现城市景观的同时,带动运动装备、赛事必需品以及周边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已成热门赛事,马拉松办赛还需深度激发市场活力


近些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迎来“井喷期”。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其相关赛事从2011年的全年22场增加到2014年的51场。记者打开田协官网,却发现2015年只有34场马拉松赛事在列。田协工作人员解释说,现在各地不必统一赶在年底登记,所以现在看到的只是部分赛事。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作出进一步说明:“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将取消赛事审批,放宽赛事准入条件,激发更多民间赛事加入到马拉松大家庭来。”


对广大爱好者来说,马拉松赛事如今已是热门赛事。2011年北京马拉松报名达满额用了6天,2014年只用了13个小时,2014年“北马”半程马拉松更改用抽签方式,中签率只有14.2%;上海马拉松1.8万个参赛名额也在4小时内“抢购”一空。“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抢火车票。”杜兆才说。2014年,全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超过9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5万人次。


作为初涉马拉松的跑者,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参加了18次全程马拉松比赛,参加过马拉松6个大满贯中的5个。毛大庆说:“马拉松是一种人文活动,跑者之间、跑者与当地居民之间都有真实情感的互动,用脚步丈量城市的体验非比寻常。”丰富市民生活、展示城市形象、构筑文化内涵、推动经济发展,马拉松的多重附加值引得各地争相举办。


目前国内有厦门马拉松、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4个被国际田联授予金标的赛事。所谓“金”不只体现在赛事质量上,“厦马”背后站着20多个赞助商,“北马”市场估值约在2.5亿元,从体育产业层面看,马拉松带动的跑步产业链将开拓一片新蓝海。杜兆才说:“今后的重点是推动马拉松赛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从取消群众性、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到引入社会力量办赛,从推进项目协会实体化到鼓励建立职业体育联盟,一些关乎“体育如何发展”,却又争议不休的概念得以廓清。可以这么说,《意见》不仅是为体育产业松绑、加油,更代表着对体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的全新认识,明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并迅速凝聚成体育界内外的共识。


这种认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大众运动休闲需求相呼应,更与体育自身属性与规律相吻合。由这种认识升华出的“大体育观”,格外需要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共襄盛举,共同搭建中国体育发展的全新平台。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做体育“加减法”,不难发现,作为体育发展的“毛细血管”,体育社会团体如何正名、如何壮大,市场之手能否在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加添符合“大体育观”的思路与办法,又要减去与发展需求和格局不相适应的种种桎梏,才能给出一张符合“题意”的答卷。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坦承,“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导致了种种问题”。如果说长期以来中国体育是只在自己圈子里打转的“局域网”,那么现在要做的正是让它走向社会、进入市场,真正成为一个融入大众的“互联网”。


应当肯定的是,主管部门的理念在变:“群众体育要着眼于大众健身需求的变化;竞技体育要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两个作用;体育产业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另一方面,来自基层的实践探索也在渐渐汇聚成新的拼图。无论是上海推行的“3+X”办赛模式,还是多个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上线;无论是校园足球向教育功能的回归,还是移动社交媒体对体育生活化的推波助澜,都在指示体育发展的方向。尽管现实羁绊仍未彻底厘清,但大势已可以预见,市场企业、民间组织、项目协会等多方协同,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布局、评估监督、协调服务等,将成为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开发运动乐趣,办赛方要注重赛事组织和选手体验


2014年,全国参加全程及半程马拉松的人次超过26万,尽管较上年增加6万人次,但在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大卫看来,相对于国内市场的广阔地域和巨大人口基数,规律性参加马拉松特别是能“完成”半程、全程马拉松运动的人数仍是极少数。“我们把逐步增加 完赛率 当做今后行业发展的目标。”王大卫说。


今年的“厦马”参加人数只有4.5万人,比起前几年动辄8万人的规模小了很多,原因是本次“厦马”只设全程和半程两个项目,5公里跑和10公里跑将另外安排,这也是向世界知名马拉松赛看齐的举措。“不盲目追求竞技水平和赛事规模,而是注重赛事组织和选手体验,在赛事等级评定上我们剔除了国际特邀选手的数量和赛事直播的要求。”王大卫说。


“说起去年北京马拉松,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雾霾。”“北马”运营公司中奥路跑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简的调侃令人会心一笑。如何应对高温、雾霾等恶劣天气,成为中国马拉松运动亟须重视和突破的难题。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多,举办马拉松也面临诸如安保、医疗、资金、交通等压力,其中任何细节都会影响选手的赛事体验,“水杯如何摆放、30公里后有没有香蕉提供,都是衡量一个赛事质量的关键。”王简说。


冯炎建现在不“跑马”了,因为那次“冲动的全马”经历让他的身体受到损伤。对于跑步爱好者而言,避免运动伤害是经常被给予的忠告。2014年,发生了多起猝死事件,这不得不说对马拉松运动是个沉重打击。厦门大学体育部副教授黄力生建议:“秀跑步,不要秀马拉松。”他从2003年起教授马拉松课程,学生超过5000人次,没有出现过事故,“马拉松运动是要讲科学的,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不要贸然参加。”


原标题:人民日报:取消审批马拉松咋跑

人民日报:再做体育“加减法”——关于体育改革如何落到实处的思考之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相关文章